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马小平传承工作室

典型案例

您当前的位置: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
耳体针二联针法治疗三叉神经痛
来源:本站 点击数:466次 更新时间:2017-8-30 11:03:26

穴位组成:体穴:风池、翳风、下关。耳穴:神门、皮质下、额、颞、枕。

功能:祛风通络、镇静宁神。

主治:三叉神经痛。

针法:风池穴针尖向对侧鼻尖斜刺1寸左右,只作捻转手法;翳风穴当耳垂后方直刺1寸左右,手法只捻转,不提插;下关穴在针刺前以左食指轻轻按压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待患者出现微痛时慢慢将针尖刺入1寸许,然后作轻轻的捻转与提插手法,均可接通电针,连续波刺激20-30分钟。耳穴的施治则要以碘伏消毒需施针的耳穴,然后以短毫针刺入0.1-0.2寸,两耳交替,每日1次。

方解:方中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穴,同时又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具有调理头部气血,疏散头面风阳的作用;翳风为手少阳三焦经的腧穴,同时手足少阳经在此交会,针刺翳风可以同时疏通手足少阳经的经气,下关穴为足阳明经经气出入面颊部的重要部位,针刺该穴可以治疗面部各种疼痛疾病。耳穴之神门、皮质下、额、颞、枕等穴,通过区域信息调节脑部经络气血。耳体穴同时配合使用具有疏通和调节头面部经络气血的运行作用,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优于其他疗法。

加减:三叉神经第1支疼痛,可以加太阳穴、鱼腰穴;三叉神经第2支疼痛可加四白穴、颧髎穴;三叉神经第3支疼痛,可加颊车穴、夹承浆穴。

验案举隅

    戴某某,女,67岁,工人,海安曲塘人。初诊日期:2017年2月17日。

    患者左侧面部阵发性剧痛5年多,主要表现为上下颌部,即三叉神经分布区的第二、三支,疼痛发作为每月1-2次,发作频繁时每月数次,每因洗脸、刷牙、说话或咀嚼等诱发。近来因受凉发作频繁,且疼痛剧烈,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涩。头颅CT及MRI检查均未显示明显异常。西医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医诊断:面痛,辨证为风寒阻络,气血失调。治法:祛风散寒、通络止痛、调和气血。采用耳体针二联针法治疗。处方:

    体穴取风池(双)、翳风(左)、下关(左)、颧髎(左)、颊车(左)、夹承浆(左)、合谷(双)。耳穴取神门、皮质下、颞、面颊。操作:针具:体针选用0.20mm×40mm的一次性管针,耳针选用0.20mm×15mm。面部采取斜刺或平刺法,中等刺激强度,留针30min,可接电针连续波,每日1-2次。耳穴采取直刺进针,刺入至耳软骨处,行捻转中强刺激强度,留针30min,每日1-2次,10次为一疗程。

    治疗10次后,患者左侧面部疼痛的频率和疼痛的程度明显好转,守上方继续治疗10次,且针刺的手法强度较之前降低,电针只采用轻微刺激,以调养气血,诸症消失,面色红润,精神转佳,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医学称之为“面痛”,为针灸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被称为最顽固的疼痛,以中老年人多见。初起发作每次疼痛时间较短,发作间隔时间较长,久则发作越来越频,疼痛程度也越来越重,病情顽固,极少能自愈。我们通过临床探索采用体针法与耳针法联合治疗本病能够快速地缓解疼痛,体针法中的风池、下关、合谷祛风散寒除湿,翳风、颧髎、颊车、夹承浆通络活血止痛,配以耳针法中的神门、皮质下、颞等穴调和气血,调节三叉神经的传导功能,达到经络通畅、气血调和、阴阳平衡的作用。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